裥棗,是臺州方言叫法,它的通俗名稱叫“黑棗”。黑棗有兩種,一種是柿科柿屬植物,學名君遷子,別名野柿子,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,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。另一種是由鮮棗在棉籽油和松巖水中煮熟,再經煙火熏烤而成的干制品,也稱“烏棗”。
我們叫做裥棗的黑棗,是指后一種。裥,臺州方言音甘,本意為衣裙上的褶子、褶皺,引申為皺紋。鮮棗經過煮熟、煙熏、烤干后收縮,外表看上去滿是皺紋,故而得名。
裥棗泡酒,就成為裥棗酒。過去民間將裥棗酒當作滋補品,富貴人家常備,貧賤之家也偶爾為之,給家中老人或主勞力在勞作之余食用,以滋補身體,增強體力。
小時候,每年母親也會浸泡一兩次裥棗酒,通常在農忙前后,是給父親當補品的。當然,我們也因此沾光,得到一兩顆浸過酒的裥棗解饞。
浸泡裥棗酒得用黃酒,黃酒性溫,入口綿柔。裥棗是加工過的棗,本可直接食用,但在流通和儲存過程中,難免會滋生一些細菌,所以在浸泡前,先將裥棗蒸煮一遍再泡,泡上一兩個晚上即可。母親每次浸酒的裥棗,也就小半斤的樣子,足見生活的無奈,這裥棗酒彌足珍貴了。
現今物質豐富了,裥棗酒隨時都能吃到。在臺州的各類飯店、酒館,都有裥棗當作涼菜,供食客們選用。
鮮棗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,以及蛋白質、脂肪、糖類等物質,能夠有效增強人體的免疫力,由鮮棗加工成的裥棗也具有同樣的營養成分和功能。黃酒是由谷物釀制而成,除酒精外,還含有糖類、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,對人體也有一定的營養功效。裥棗酒,由裥棗和黃酒糅合而成,將兩種物質的營養成分疊加,其增強人們體質的功效也增強,被民間當作滋補品,確有一定的科學依據。
從前我沒對裥棗的“裥”字的方言正字探究過,日前讀到11月3日《解放日報》“最江南”版面的一篇文章,題目是《快慢之間新老之間》,寫臨海百姓日常生活的,文中多處提到“橄棗酒”的東西,引起了我的興趣。我想,該文中的“橄棗酒”是否就是“裥棗酒”?《解放日報》“最江南”版文章,都是刊載長三角一帶城市風土人情、市民生活的文章,大多向熟悉的作者約稿的。
我對“橄棗酒”的寫法是有疑問的。按照裥棗的方言讀“甘”音,寫作“甘棗”,指甜的棗,說得通,同音還有“干棗”,干制的棗,也說得過去。但“橄棗”與橄欖有關嗎?網上一查,真有“橄棗酒”,還是臺州臨海的一家酒廠生產的,是在黃酒釀造中加入裥棗一起發酵,釀制的酒,商品名叫作“橄棗酒”,臨海的這位作家是沿用了酒廠的寫法。
酒廠的寫法不見得是標準答案,于是我把疑問發到了朋友圈,隨后收獲十幾個贊和四條留言,其中兩條留言說對了裥棗命名的真正含義。寧溪小學的“江南雪意”老師說是褶子的方言讀音,而曾經當過我們當地報刊編輯的“在海里洗手”前輩作家,直接寫出了“裥”字的正確寫法。
在臺州府城臨海,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千年臺州府,半街文化人!蔽蚁,這話不光指臨海人,應指整個臺州人。朋友圈四條留言,兩條說對“裥棗”的方言含義,便可印證了。
|